网站导航
禹迹洞

    据1987版常山县志“胜迹”一栏记载:“禹迹洞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停留。洞前横卧天然石桥,长4米,宽1.2米,厚0.8米,桥下有泉溢出。洞口宽2米,高1.2米,深20米。俯首可入,内渐低,洞底有光透入,旁有泉池。”旧县志还载有,清康熙六十年(1721),大旱,知县孔毓玑亲往祈雨,后命工匠勒石“禹迹仙洞·龙王之神”于洞旁,已毁。


 


 

村中一出水洞口,洞口较小,水流不止,问及旁边洗衣村妇,皆不知名


洞口村位于常山县往西南6公里处。

当日问及村人,已不知此洞究竟何处。幸得村中一81岁老人指点,才找到它的踪迹。

老人先是将我们带到洞口村一座山的山脚下,他告诉我们说现在由于脚下的这条路将地基抬高,同时由于山上开采石头,洞已经遭到了破坏。现在已经无法下到里面。我们顺着他的手指方向,看到的是无数的杂草与藤蔓交织覆盖的洞口。老人说,此洞常年恒温,保持在18度左右,而且能容多人,他小的时候经常到这里来避暑。

 

洞口村所在禹迹洞相连一端

此山贯通两村,此洞与旁边大蓬村(原名:马金坝村)所在洞口相通。据当地向导介绍,在几十年前,临暮,山中放牛、放羊的村人经常将牛、羊等牲畜拴于此。我们俯身进到洞里(洞口已只有几十公分高),在手电筒的帮助下,大致可辨石洞约为一厅室大小。据明万历十三年《常山县志》载,洞旁原有唐代文字学家、书法家李阳冰之“禹迹洞”篆额,及五代后唐衢州剌史陆仁灿石刻。记载着当地民间流传的大禹治水之“古老言”,是境内先民(史称姑越氏族)战天斗地、改造生存条件的佐证。但当日我们只看到里面堆叠风化的积石和干涸的溪流。


image.png

大蓬村所在禹迹洞洞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