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导航
禹皇路、禹皇禅寺

据元和《郡县制》,余杭这一名称的由来与夏禹有关。万历《钱塘县志》记载:“禹巡会稽,至此舍航(杭)登陆,故以杭名州。少康封庶子无余於会稽,主禹祀,国号於越,因名禹航,后讹为余杭。”清朝《余杭县志》亦载“余杭”应作“禹杭”。因为这里是夏禹“舍杭(航)登陆”弃船上岸前往会稽大会诸侯的地方,故称“禹杭”。

据传,禹航之名一直叫到秦始皇统一天下,秦王朝25年(前222),全国分设三十六县郡,才改称为余杭县。

进入余杭后,沿荷禹路北上,直达禹皇禅寺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    




据介绍,禹皇寺东西两部分分别坐落在京杭大运河主流两侧,隔运河相望。相传大禹治水时,在余杭“舍舟登陆”。当地民众为纪念这位开创大同、功与日月的历史伟人,亦为祈求风调雨顺,免于水患之苦,于明代建了禹皇庙。民国26年(1937),寺院毁于战火,后于民国末重建,并保存至今。改革开放之后当地信众在此进行全面维修,于1996年经政府宗教部门审批后开放场所。2013年开始,寺院再次进行修缮改建。禹皇寺现有大雄宝殿、观音殿、西方三圣殿、地藏殿、玉皇殿及各大小殿宇数间,总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。同时,寺庙建立了相应的组织,制订了规章制度,成为余杭区初具规模的保留佛教活动正式场所。近年来,禹皇寺以交通便利、面貌改观和影响扩大等优势,越来越得到周边民众的肯定,香客增多,香火旺盛。现任主持释昌清法师说,他希望寺院的发展取信于民、有利于心,通过广大善男信女来寺朝拜敬佛,让大禹治水的精神流芳千古。


 


通向禅寺的道路微狭,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东禹皇禅寺旧址。步入庭中,内有“龙图寺”、“宝光殿”。在两殿对面造有戏台“民禹台”,坐西向东。西、南、北三面环堵,西面墙上为禹王、涂山娘娘的造像照片,南北两面是各将军、武官的造像,在墙壁前都摆有贡桌。旧禹皇殿匾牌被放在台柱边,旁有四块木质楹联,为唐代胡曾《咏史诗·涂山》一诗,四副诗句述大禹生平故事:“大禹涂山御座开,诸侯玉帛走如雷。防风谩有转车骨,何事兹辰最后来。”此诗见于《全唐诗》卷647,为胡曾所作一百五十余首“咏史”诗作之一,作于何时何地难以考证,从现存胡曾相关的一些行迹资料来看,生平活动地点多为中西部地区,应并非在余杭所作。这首诗大约是明代或民国时的修庙者从诗集中所引用的。

 



 

 











 


 

由东禹皇寺出,二三十米开外,立有一新的禹皇禅寺。正殿共有三层,最大的禹王殿尚在修葺,师傅们正在紧锣密鼓地为禹王制作神像。

据寺院主持介绍,禹皇禅寺每年十一月三日都会举行为期三天的庙会,今年亦如此,届时寺庙的工事当已完成。关于此庙的详细资料在街道处,当日我们并未获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