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ring(3) "226"
嬉禹庙和南镇庙会-浙江大禹文化发展基金会
网站导航
嬉禹庙和南镇庙会

绍兴民间相传,农历三月初五是禹王华诞之期,三月初六,则是奉祭南镇会稽山神之日。所以南镇庙会实际上包含着禹王庙会。绍兴习俗,一交农历二月,会稽山香客、游客接踵而至,日以万计。自禹庙山门外至南镇殿前,近三华里地,路两旁搭起布帐、竹棚,万商云集。有茶肆、酒寮、菜馆、饭庄以及绸缎呢绒、土洋布匹、各式服装、百杂什货、日用商品、竹木玩具、生产资料、南北果品、时鲜蔬菜,甚至耕畜、家禽都来赶“会市”。至于卖馄饨、面食、拨拨汤团、面粑粑、梅花糕、油炸虾饼、蟹饼、萝卜丝饼、臭豆腐干、糖三球、削荸荠、茴香豆、盐青豆的小摊小担,更是比比皆是。还有一班班变戏法、耍杂技、卖武膏药、拨火罐、独轮车拔牙、草头郎中卖草药、测字算命、占卜星相、捉牙虫、鸟衔牌等等三教九流也蜂拥而至。开阔的土地上更有猴子戏、拉洋片、说唱卖梨膏糖、绍兴滩簧鹦歌班等曲艺演出,各式人等何止成千上万!游客们挤前拥后,既有浏览之胜,又得购物之便。禹庙前的河道上,画舫、乌篷船、袒畈船(农民出畈劳动的无篷木制农船)、脚划船,满载香客游人,穿梭不息,往来如织。绍兴各地的庙会不下数十个,而规模之大、市面之盛首推南镇会市。
    古时祭禹,多在禹王华诞之日。祭禹仪式之隆重,非一般可比。或由皇帝临御祭(康熙、乾隆都是),或派大臣诰祭,明清两代尤其盛况空前。在禹庙祭殿的左右庑廊中,有历代祭禹的碑刻可稽。按绍兴人的习俗,“民不拜禹,女不祭灶”。因夏禹是一代帝王而不是神,平民百姓平日无故地不准朝拜帝王。所以民间有“拜禹王要肚皮痛”的说法。那么,上禹庙只能是“嬉禹庙”了。 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》以四镇与五岳并举。镇系一方之镇的大山。会稽山为扬州之镇,名南镇。隋朝开皇十四年(594),建南镇殿于会稽山之阴。唐开元十四年封四镇为“公”,会稽南镇曰永兴公。宋、元则分别加封南镇为永济王和昭德顺应王。明初,诏去前代封号,只称会稽山这神。清康熙帝曾十一次遣官致祭,并亲题“秀带岩壑”匾额。乾隆也十四次遣官致祭,并题写“表甸南疆”匾额一方。当时“四镇”国定春秋两祭,而东南两镇以春祭为主。南镇春祭定于农历的三月初六,照例由省、府两级地方主要官员主祭,山阴、会稽两县令陪祭。古代会稽山树木密茂,山上虎豹时有栖息。据康熙《会稽县志》记载,老虎曾光临过五云门头。明末状元余煌之兄,痛亡国这恨,曾在云门寺落发为僧,每夜敲响板沿若耶溪号哭,哭声凄厉。一夕,哭声顿绝,乡人寻觅踪迹,竟发现其在望仙桥为虎所噬。因南镇系会稽山神,古人认为它是一方平安所系,所以,乡民对祭山神非常虔诚。春祭大典,四乡民众总是纷纷赶来拜祭,香火之盛,不逊于香峰观世音菩萨。另外,南镇祈梦,也是绍兴习俗之一。传说除夕这夜,到南镇殿内夜宿,所得之梦,占卜吉凶,必有应验。
    嬉禹庙和逛南镇庙会,从踏青游春的角度来看,这段时期春耕尚未大忙,而春意却已盎然,正如俗谚所云:“桃花红,菜花黄,会稽山下笼春光,好在农事不匆忙,尽有功夫可欣赏。嬉禹庙,逛南镇,会市热闹,万人又空巷。”

(张观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