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导航
遍踏浙江访禹迹(其一): 余杭西险大塘·德清防风祠

    作者:  绍兴市大禹陵景区管理处禹文化研究室 周丹烁

    10月15日上午,研究专家张钧德老师带领浙江禹迹考察组一行人,驱车至杭州余杭。老余杭是大禹文化的中心区,在当地老车站前,立有一座大禹石像,俯瞰着老城区。主干道的名字为“禹航路”,据说这也是余杭名字的由来。

1541040044(1).png


1541040223(1).png

 一路往西,远远可见一道长堤,在水天之间蜿蜒向更远的地方。此为西险大塘,位于东苕溪右岸,是杭州市及杭嘉湖平原防洪的重要屏障。西险大塘自余杭镇石门桥起,经余杭镇、瓶窑镇、良渚镇、仁和镇劳家陡门至湖州德清大闸止,全长44.94千米,其中余杭区境内长38.98千米。“西险”二字起源于何时已无查考。东汉熙平年间(172-178),余杭县令陈浑沿塘一带增设塘堰数十余处。南宋淳熙六年(1179),钱塘县分段筑塘,名为“十塘五闸”。明陈善《南湖考》载:“大禹筑塘,名两海险塘”。至清光绪十三年(1887),始出现“西险大塘”之名。虽然未在村中的文化长廊中看见与大禹有关的文字资料,但是当地乡贤所作的诗歌中提及了“西险大塘”与“大禹治水”这两个典故。不远处滞洪闸标牌下的石墩,似在静静地诉说着大塘的防洪历史。

1541039919(1).png


1541040277(1).png


 1541040319.png

 紧接着,一行人又赶往老余杭长命村,此地靠近良渚文化遗址。据估计,大禹时代在4500-4300年前,正好处于良渚文化末期。考察良渚文化遗址,对大禹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有较大的参考价值。不凑巧的是考古公园正在提升,不远处的良渚文化博物院在周一则闭馆,令人惋惜。

1541040366(1).png

经过德清时,我们在湖州看到了西险大塘的终点——德清大闸。

 1541040416(1).png


1541040436(1).png

 下午,考察组赴德清下渚湖。这里处于古“防风国”范围内,防风氏当年亦是大禹治水所统帅力量之羽翼。在德清三合乡,立有防风祠,修葺一新,周边民居亦被翻修、改造为同一建筑风格,古色古香、赏心悦目,可见当地政府、群众对发展本地文化、信仰的重视程度。

1541040539(1).png

立于防风祠外的重修碑文《新建风山灵德王庙碑》。为五代十国时吴越宝正6年钱鏐所撰写。

1541040593(1).png

 防风氏祠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祠堂,在祠堂左边,是一个资料充实、设计感较强的小型博物馆,其中不仅讲述了防风氏相关的神话,还陈列诸多与防风氏文化研究有关的著作、资料、照片等。

 1541040632(1).png


1541040699(1).png

 祠堂中,绘有与防风氏神话相关的壁画,在这之中也可见到大禹的身影。每面壁画前,都有简单的神话传说介绍供人观览。

1541040754(1).png 


1541040816(1).png


1541040843(1).png


1541040877(1).png

祠堂的右边,则介绍了当地致力于发展防风氏文化的乡贤。

1541041144(1).png

再往外走,还选录有历代诗人咏防风的一些诗作。

 1541041180(1).png


1541041241(1).png


1541041307(1).png

傍晚5、6点,考察组离开湖州,回往绍兴。